陈文龙与陈塘港
陈文龙初名子龙,字君贲,号德云,生于莆田,长于长乐后山,幼时就读于姚坑明教堂。宋咸淳四年(1268年),廷对第一,得中状元,度宗识他文才出众,智慧过人,御笔改其为文龙。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枢密事。
宋末,元兵长驱直入,逼到杭州北关外。德祐元年(1275),文龙任参知政事(左相),面对悬危的国势大家相顾失色,陈文龙与文天祥、张世杰等商议抗元大事说:“要收拾残兵,出关一战,大家死休,报国足矣!”。德祐二年,以福州为行都,设立抗元救亡政府。
在抗元斗争中,文天祥、张世杰、陆秀夫、陈文龙等是忠心耿耿的主战派。景炎元年,八月,陈文龙出任为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,镇守莆田,由于通判曹澄孙投降,在被元兵俘至合沙与仲子诀别诗云:“须信累臣堪衅鼓,未闻烈士树降旗。”表达了他准备流血牺牲,决不投降的决心。被执至杭州不屈绝食死,死后讣闻行朝谥忠肃,长乐县志忠义有传。
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陈文龙被贾似道诬陷罢官归里,目睹家乡水利塘渠年久失修,民生艰难,关心国计民生的陈文龙,不顾身处逆境,挺身而出,倡议拓宽古塘河道,组织银两筹资疏浚港道。
陈塘港历史悠久,原系海地,俗称沙港。据《长乐县志》记载:“该港开辟于唐大历年间,港阔七丈,深二丈,长延十余里,外达海口,内则县东北诸路水道之所会归而相吐纳……。”自唐开辟以来,由于年久未疏浚,水道淤塞,每逢洪涝、旱灾,失去抵御能力。陈文龙归里后,日夜操劳,发动民众开拓港道,砌筑堤坡,建桥造闸,疏浚后港道会东、西两湖及聚汇七十二洋之水,统归一港,汇归大海。工程相当浩大艰辛,全港当时南自渡桥,通壶井港人海,支纳三溪诸流之水归北由王铺闸入海。港道的挖成其利不仅在于蓄而且能泄,沿港建有水闸,则闭之以润田,溢则启之而泄洪涝,且又能御海潮于闸外,以防海潮侵入内地。全港蜿蜒长达十五、六里。周边180多个村庄,受益田园10多万亩。陈塘港水利,在当时可以大大地减轻大半个长乐的农田受洪、涝、干旱之威胁,且由于港道的宽阔水深,水上交通运输相通无阻,繁荣城乡物资交流。人民为了纪念陈文龙的丰功伟绩,故将该港命名为陈塘港,沿用至今。并在后山与厚福交界处三门闸旁建“报功祠”。
陈塘港自宋陈文龙拓宽以来,历代官员多有整修扩建。建国后,党和政府更加重视,拦塘建闸,扩展航道网遍及潭头、金峰、文岭、漳港、鹤上、古槐、文武砂8个乡镇和江田、湖南镇部分村庄。自宋至建国后六十年代陈塘港一直是艚船的主要航道。但因陆路交通运输迅速发展,往来陈塘港的船舶逐渐稀少。1972年,莲柄港扩建,凿通龙腰山“朝阳洞”以后,闽江水过洞穿渠直接引到陈塘港,变季节性通航为常年性通航,过去只能通2.5吨艚船,现在自五门闸至北山河段可通10吨轮船。陈塘港永远造福于民。
评论